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祖国大地上生动诠释着“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今夏,我们奔赴武汉、嘉兴、金华3 市共9 所学校,聆听了十几位职教人动人的成才故事,感受到了个人成长和祖国发展的紧密相连。现在,我们把这些故事分享给你,希望你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传承非遗守匠心
玉雕传承人何芳:我是1951年出生的,今年68岁,差两岁和新中国同龄,也算得上是和新中国共成长了。回顾近70年的经历,我觉得我的人生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漫长的技艺积累期。1970年,我被分配到武汉市大理石象牙雕刻厂从事象牙雕刻,先是做了6年学徒,其间每个月拿18元的工资。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我开始独立完成作品,工资也涨到了每月37元。其实象牙雕刻是有流水线的,刚进厂时我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后来雕刻厂实施精兵简政,我就跟着师傅把牙雕的整个工艺流程都学会了。掌握整套象牙雕刻技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象牙雕刻厂共有360名职工,到最后只有2个人掌握了全部技艺。1979年,我的象牙雕刻作品《嫦娥奔月》获得了全国金奖,后来被美国历史博物馆重金收藏。随着国家禁止象牙贸易,象牙材料日渐匮乏,厂里便以石材和木材为原料进行创作,我又借此学会了石雕和木雕。其中,樟木雕《丰收》、寿山石雕《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都是我比较成功的作品。1981年,由于多种原材料的匮乏,武汉市大理石象牙雕刻厂和武汉市玉器厂合并,我又跟随玉雕大师鸿亨铨学会了玉雕。玉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造型艺术,每个作品至少需要白描绘画、画活、粗坯、雕琢、抛光等12道工序。只有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才能做出精品。1985年,我以和田白玉为原料创作了《对凤》。至此,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一一涉足了牙雕、木雕、石雕、玉雕,并且熟练掌握了它们的全部雕刻技艺。
第二个阶段是向市场“要饭吃”的艰难创业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市的很多工厂接连倒闭,工人也跟着下岗了,解决生计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我也未能幸免。当时,北京、上海等地的雕刻厂也都倒闭了,全国只有深圳还有机会。很偶然的一天,我在一家钟表商店门口看到一份《深圳特区报》,报上刊登了一则深圳面向全国招聘雕刻师的广告。我喜出望外,出于对自己多年技术积累的自信,感觉他们找的就是我!于是我就带着一对嗷嗷待哺的双胞胎女儿,6次往返深圳和武汉,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最后终于在深圳站稳了脚跟,成为一家500人大厂的艺术总监。在深圳工作的这段日子,我的技艺又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深圳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学会了管理、运营,懂得了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向市场“要饭吃”。有了市场意识,再加上一身过硬的雕刻本领,1995年,我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武汉圣卓雕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玉雕创作。创业总是很艰难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自己扔到偏僻的农村,没日没夜地搞创作,和很多朋友都失去了联系,还差点儿和家人闹翻。不过有付出就有回报,我创业成功了,现在有了固定的16名员工。
第三个阶段是技艺传承期。2015年,武汉市财贸学校多次联系我,希望我到学校任教,开展玉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我心里很明白,只有玉雕艺术有了接班人,这门技艺才是活的。所以我最后答应了,学生都是通过双向选择精挑细选的。从开班到现在,四五十个学生中有15人留了下来,这15人中最后有7位正式拜了师。现在,他们都可以独立出作品了。拿我的徒弟程元明来说吧,她以前是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15级的学生,跟我学习了3年,现在已经初步掌握了玉雕的各道工序,做出来的《关公》也像模像样了。未来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尽自己所能继续为国家培养玉雕传承人,通过玉雕这门艺术把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武汉玉雕大师何芳和她的玉雕作品《巍巍长城》
在何芳老师的指导下,程元明已经独立完成了不少作品,摆在第一排的《关公》就是她的拿手之作
硖石灯彩传承人寿斌杰:我生于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7年。在海宁市东山中学工艺美术班求学时,我有幸结识了著名的全能型硖石灯彩艺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孙惟君先生,那时经常去先生家登门拜访,时间久了就对硖石灯彩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拜了孙先生为师,从他老人家那里传承了硖石灯彩的制作技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硖石灯彩主要流传于我们海宁市硖石镇,是著名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它的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
从母校毕业后,我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因为自己本身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从浙师大毕业以后我就选择了回母校执教,担任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这也是我回馈母校的最好方式。后来,母校撤并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海职高当时正好有一个硖石灯彩制作班,我就负责接手了这个班的教学。不过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连固定的授课场地都没有,裱画桌板、工具箱、小型电焊机等教学工具也不够。2004年,海职高迁入海宁市教育园区,从那时起,我正式带着一批对灯彩感兴趣的学生,一步一步从无到有,慢慢地把传承基地做了起来。2013年,学校建起了实训楼,灯彩班也有了专门的实训室。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陆续创建了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江省特色优势专业。我们把文化部门、学校、企业、大师传承人、行业协会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传承教学体系。
十几年来,大约有400名海职高毕业生通过我们的传承基地了解并学习了硖石灯彩的制作技艺,不过目前真正专门从事这一行的毕业生只有四五个人,“90后”的费志涛就是其中一位。13年前,他就读于海职高灯彩班,在我的带领下,开始接触这门手艺。随后,他又跟随胡金龙、孙杰等多位硖石灯彩大师学习。现在,费志涛已经是我们硖石灯彩工艺的杰出青年代表,目前就职于海宁华灯会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2019年3月,他的作品《四圣阁》获得了浙江省民间灯彩大赛的最高奖项“映山红奖”。
这么多年过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年轻人面临的诱惑特别多,没有多少人能够踏踏实实坐在冷板凳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磨炼灯彩制作技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像硖石灯彩这样的非遗传承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走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体验硖石灯彩制作,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我们不求体验完了就有很多学生马上来学,只希望先播撒一些喜爱非遗文化的种子到他们心里,然后静待种子开花结果,争取有朝一日让非遗由目前的个体传承渐渐转变为群体传承。
硖石灯彩有了传承人,寿斌杰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
技能大赛结硕果
嘉兴技师学院孙伟:我是1976年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7年。目前我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高级讲师,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兼裁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金牌教练。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担任专业技能大赛团队的指导教师。2018年,我同王登州老师指导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获得了团体金牌,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我们的团队在“网络系统管理”等项目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多次入选国家队。
其实,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刚来学校时,我就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过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了,当时刚毕业没经验,一时也找不到好方法快速带动教学改革,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技术迭代的需要。不过,这种状况从2007年起逐步得到了改善。2007年,我开始带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对我们老师来说,技能比赛推动了教学改革,对专业建设起到了非常强的引领作用。就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来说吧,这项赛事迄今已举办了12届,各赛项在内容设计上不仅依据专业教学标准,还将前沿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引入大赛,推动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在2019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赛项设计就突出了人工智能技术要素,开设了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智能家居等赛项,近35项赛项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占全部赛项的40%。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也在2019年第一次进入中职国赛,此赛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要求3位参赛选手在4小时内,根据大赛提供的VR模型素材,完成3D建模和3D动画制作,并使用VR编辑器设计完成VR作品,我们学校最终还在这个项目上赢得了金牌。我们经常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专业技能大赛确实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对提高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孙伟(左)和王登州(右)两位老师分别穿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教练服合影留念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鲁磊:我生于199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9年,今年刚刚21岁。中考之前,我就是个内向的“乖乖虎”,虽然沉默寡言,但动手能力很强,上课不爱听讲,喜欢躲在书桌后面做小手工。中考过后,以我的分数只能上中职学校,于是我就报考了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的中餐烹饪专业,当时父母坚决不同意,认为上职业学校没出息,也不会有未来,还口头威胁“如果上中职学校就打断你的腿”。可是我的想法很坚定,我知道自己是哪块料,也不认为人生只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
幸运的是,我来学校不久就遇上了常福曾老师。常老师师从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鮰鱼大王”孙昌弼先生,是著名的鄂菜烹饪大师,曾获中华金厨奖,2012年从艳阳天酒店行政总厨卸任转入学校从事烹饪专业教学。2014年,也就是我到学校后的第二年,学校成立了以中国烹饪大师常福曾名字命名的“常福曾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常老师的工作室里,我对冷拼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擅长“虐待”各种萝卜,什么白萝卜、心里美、胡萝卜……在我手里都能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常老师也喜欢食品雕刻,在日常生活中酷爱艺术,钟爱书法、篆刻,擅长把书法、篆刻技艺融入食品雕刻中,创造出独有的食品艺术魅力。在常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经过没日没夜的刻苦练习,我在2016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夺得了冷拼雕刻赛项的一等奖。后来,我又对糖艺和西点产生了兴趣,2018年,我以湖北省糖艺、西点选拔赛第一名的身份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选拔赛,成功入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项目国家队。
经过两次大赛,我锻炼了本领,增长了见识,坚定了信念,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更大的信心。现在,我成了学校里的“小师傅”,在课堂上以助教的身份指导学弟学妹。以前那个内向的我已经逐渐消失了,我变得喜欢和人交流,口才也有了进步。我相信,简单的事情反复做,件件做到极致,我就一定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手艺人。
在学习制作糖艺作品的过程中,鲁磊的双手经常会被滚烫的糖汁烫伤,但他不害怕,为了做出完美的作品,付出再多也心甘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冉俊:我是1999年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50年。小时候爸爸妈妈在武汉打工,我一直跟着家里老人在重庆生活,直到2007年才被父母接到武汉上学。中考之后了解到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开设有工艺美术(室内装饰设计)专业,而且这个专业设有中高职衔接“3+2”班。具体来说,“3+2”班要先在一职学习3年,然后参加与对口高校联合举行的转段考试,考试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升入对口高校,也就是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再学习2年便可获得全日制高职毕业证书。我觉得这个成长通道很适合我,再加上我从小就喜欢设计,于是就选择了它。虽然方向很明确,但入学后我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颓废了一段时间。把我从这种状态中拯救出来的是一次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的全国选拔赛。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并在参加集训的过程中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指导老师也特别负责任,恨不能把他掌握的所有技艺都手把手地传授给我。不过,因为学得晚,磨炼技艺的时间不够长,我最后没能入选国家队,但我一点也不懊恼,我又多掌握了一门技能不是吗?这次经历帮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还能教小朋友做木艺呢!
冉俊在她的木工作品里寄托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她用一个无限符号和7连接起来,祝福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黄丁:我生于200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51年。我和陈永康学长都是“00后”,2019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俩一起获得了“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赛项的全国二等奖。陈永康学长从小就喜欢机器人,每次在玩具店里看到机器人都走不动,总要盯着研究很久。我呢,从小喜欢美术,喜欢在纸上天马行空地画。虽然我俩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最后却走到一起,选择了相同的学校和专业,并一起通过参加大赛获得了成长。“技能成就梦想,大赛点亮人生。”这句话所言不虚。我入学时选择了技能高考班,这次全国大赛获奖后,我就不用再参加技能考试了,技能考试部分自动获得满分,不过我还得好好准备文化课考试。通过全国大赛的赛前集训,我已经特别能吃苦了,相信经过充分的准备,我可以顺利考入湖北工业大学,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陈永康学长与我不同,他入学时选择的是“3+2”班,现在已经通过了转段考试,2019年9月就要去武汉软件工程学院继续读书了。虽然我俩又要分开了,但我相信,作为未来中国制造的新生力量,我们终有一天还会相逢在同一条道路上。
作为中国制造的新生力量,黄丁(右)和陈永康(左)目标明确,什么也挡不住他们向“中国智造”冲锋的步伐
武汉市财政学校朱梓涵:我生于200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52年。我和冯嘉雯、易子研都是财政学校酒店1702班西点方向的学生,西点制作是我们学校新开的专业,实训设备很先进,老师也有多年的西点从业经验。学校每周都会为我们免费提供各种实训耗材,让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量实训练习,实训课时几乎占总学时的一半。2017年,我们3人通过了校内选拔,代表学校参加了武汉市中职烹饪技能大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刻苦训练,我在这场比拼中拿到了三等奖,易子研获得了二等奖,冯嘉雯获得了一等奖。冯嘉雯在获奖后还参加了法国奶油西点大赛,最后也拿了奖。比赛开拓了我们的眼界,锻炼了我们的技能,还赋予了我们前行的力量。现在,我和易子研正在学习日文,打算毕业后一起去日本深造学习,把不同流派的西点制作技艺带回国内,丰富国人的味蕾,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朱梓涵(右一)、冯嘉雯(右二)、易子研(左一)和她们的指导老师王乐(左二)在西点作品面前甜蜜地笑开了花
昔日技术能手 今日母校园丁
武汉市交通学校易建红:我生于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0年。1995年6月中考结束后,我来到武汉市交通学校成为一名技校生。求学期间,由于肯在学习上下功夫,我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位于班级前列。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我就到了神龙公司从事汽车维修涂装工作。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在企业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磨炼,2007年10月,我在交通运输部主办的“全国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湖北赛区汽车涂装赛项第一名,人送外号“喷涂枪王”。2008年,母校因专业建设和发展需要,将我返聘回校,圆了我当初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并执掌开办了湖北省首个车身修复专业。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增设了车身涂装赛项,湖北省教育厅便直接指派我校组队参赛,通过科学的集训方法和学生们刻苦的练习,我校参加国赛涂装项目的2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实现了湖北省在全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后来我连续带了7年技能大赛,在国赛上共获得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可以说,我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奋斗,更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前几年学校组织我们去美国、澳大利亚的同类学校参观,去了之后才发现我们的实训基地比他们好得多,不仅场地面积大,实训设备也更先进。比如,我们现在喷漆使用的都是环保的水性漆,教学中还运用了仿真喷涂技术,通过大数据把喷涂过程记录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技术。现在,我们国家每年的汽车产销量近3000万辆,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有这样一个数据,市场上每增加30辆车就需要增加一名维修工人。有如此强大的国内市场做后盾,我们的学生是不愁找工作的。作为老师,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精进技能,让他们以后有能力满足社会上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武汉市交通学校的汽车车身修复实训中心,易建红(右二)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学生们刚刚完成的车身修复作品
武汉市交通学校吴新华:我生于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3年。1997年初中毕业后,全家人曾为我“是上高中考大学,还是读职校学技术”进行过激烈争论。当时我的一个亲戚大学毕业,跑了3个多月才找了份并不满意的工作。父亲觉得上大学择业也不容易,就让我报考了武汉市交通学校,叮嘱我踏踏实实学门技术,将来有一技傍身,走到哪儿都不愁没饭吃。别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为我感到惋惜,认为只有上普通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道,但我自己知道,3年的职校学习让我在随后的就业和工作中都尝到了甜头。
2000年,在学校学得一手过硬的焊接技术后,我被武昌造船厂以月薪1200元招走。2006年,我在公司焊工选拔赛中获得第一名,被公司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007年,湖北省首次举行技能状元大赛,我在焊接项目中一举夺魁,不但获得状元称号,同时还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人送绰号“焊接大王”。2011年,母校为了引进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希望我能回校当一名焊接专业教师。我也想把自己一身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于是就接受了学校的邀约,回到阔别10年的母校,从事焊接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回到学校后,我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学的创新。面对学生,我将自己的技术倾囊传授。教学中,积极拓展思路,多方收集教学资料,将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实训中,率先垂范,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要求学生,尽力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除此之外,积极拓展实习单位,为学生将来实习与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可以说,这些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焊接专业人才。
目前,全国焊工的总量大约为250万人,但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仅武汉市1年的人才缺口就有7000多人,希望我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焊接专业人才,为我们的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采访的前一天,吴新华(右一)带领他的学生在一块崭新的钢板上焊下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金华市技师学院潘曙明:我是1983年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4年。如果让我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可以用学校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来概括:既能“下得了企业一线,做一手好活”,又能“上得了三尺讲台,讲一堂好课”。这些年来,我一直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时间回到1998年,那一年我考上了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现在的金华市技师学院)的钳工双高班,这个班当时是我们学校和浙江工业大学两所学校合办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拿到大专文凭和高级技师证。我是这个班培养的第一届学生。得益于母校的培养,毕业后我顺利去了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做机修钳工。2006年,学校邀请我回母校任教。出于对母校的感情,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当初的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金华市潘曙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这十多年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我们学院一直把技能大赛当作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指导竞赛,这些年的暑假我几乎没有休息过,基本上都在为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作指导。夏天湿热,整个实训室就像个大蒸笼,人一站,汗水就浸湿衣服。白天,我要跟学生一起训练、一起钻研。晚上,我要和老师们一起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为了指导学生更加严格控制比赛时间,常常在一个环节上重复练上无数遍,把时间精确到每一个手势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自己这些年指导的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屡夺冠,内心甭提有多高兴了。
今年春天,我们迎来了职教20条的出台,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职教20条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极大鼓舞了我们“双师型”教师的信心,也无形中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我准备好了!
潘曙明老师依然要度过一个无法休息的暑假,但他毫无怨言,在实训室里过暑假,内心踏实
东西协作共育民族之花
嘉兴技师学院尼依学:199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7年,我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占哇乡。若尔盖是个很美的地方,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由于家里贫困,我13岁才开始上学,读完初中后就去了青海一家餐厅打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就想着找所学校踏踏实实学一门谋生的技能。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年初,我们接到乡政府通知,得知浙江省嘉兴市正在对口支援若尔盖县,嘉兴技师学院可以接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里的孩子去学校学习。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激动,马上就报名了。
3月,我和其他6位同学一起来到了距家乡2000多公里的嘉兴技师学院学习技能。与家乡相比,这儿的学习环境很好,有非常多的专业可以选择。刚开始我选的是数控专业,但因为汉语基础不够好,课程也比较难,就向学校申请换到商务系旅游专业,希望学成之后回到美丽的家乡做一名导游。学校了解我的想法之后很快就帮我换了专业。老师和同学非常照顾我们。我们在校学习的2年和1年实习期间,学杂费全免,学校每月还补助我们每人600元生活费。考虑到我们的生活习惯,学校专门为我们安排了独立的住宿区域,同时安排老师帮我们强化文化课的学习。来学校的这几个月,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船精神。通过参观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历史,深深感受到了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船精神也将激励我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更加努力地学习,珍惜今天的生活。端午节期间,老师还带领我们去南湖观看龙舟比赛,体验端午文化,大家玩儿得很开心。希望自己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和进步,在未来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尼依学(右二)和他的藏族小伙伴们。学校要放暑假了,他们也要带着不同的收获返回家乡
“红船先锋号”里的放心菜种植专家
民盈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明初:我生于197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2年。1986年,我考入了海宁县农业技术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当时全校只有8个班,专业全部与农业有关。我读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在校期间还学习了蔬菜种植和园艺。
1989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了一个畜牧站,主要工作就是跟农户打交道,时间久了发现老百姓挺关注食品安全的,那时我就想,我是学农业的,为什么不自己搞一个种植基地,为老百姓种些无公害的放心蔬菜呢? 2001年,我趁着土地流转的机会在马桥承包了100多亩地,建立了海宁市桐木农艺园,正式走上了种植放心菜的道路。对于我来说,自己能吃进肚子里的蔬菜才敢给别人吃,我们种的每一棵蔬菜都是对老百姓的承诺。2011年,我在桐木农艺园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盈蔬菜有限公司,经过7年多的发展,我们公司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还成为海宁市菜篮子工程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海宁市放心菜基地。为了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我们不仅在蔬菜的选种、种植、施肥等源头把好关,还走上了“产销一条龙”的道路,建立了一条完整的蔬菜种植、采摘、包装、配送、销售流水线,做到即采即送即卖。几十年来,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种植、栽培和管理技能,不仅可以不断更新技术,还积极做好农技推广,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显著。作为党员,我们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也在努力通过送农资、送技术、送销路等形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2016年,我们公司建立了党支部,支部搭建了6亩大棚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尤其是困难户进行蔬菜种植。我们不仅免费提供土地,还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和农药等,也会传授一些种植技能,帮助农户把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提上来。蔬菜成熟后,农户可以选择自己食用,也可以选择委托给我们公司帮忙销售,销售收入全部归农户所有。2018年,我们基地被授予“红船先锋号”。进入新时代,我们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更多品质上乘的放心菜端上百姓餐桌的同时,努力带动周边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葛明初和大棚里采用新技术种植的圣女果,新改良的圣女果增加了几分甜度,受到许多顾客的好评
从技校锅炉班毕业生到无人机创新创业者
浙江智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灵峰:我生于198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2年。作为金华市技师学院96届锅炉班的学生,谁也没想到我会在上学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疯狂学习计算机,把能考的计算机证书都考了个遍。毕业后不久,我就到了广东珠海闯荡,珠海是航模之都,创业氛围很浓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有了做无人机的想法。要知道,十多年前做无人机,可称得上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一切都没有经验可循,只能自己摸索,还好,在技校学习时掌握的车、磨、刨、铣等技术成了我设计、改装无人机的扎实基础。创业期间,我经历过多次失败,厂房被烧、团队离散、身负巨债……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想着失败的经历就当交学费了,内心一直很强大。2014年,我们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创立了兔子(TUZ)无人机整机品牌,主要运用于电网巡驾线、森林防火、警用巡检、测绘、航拍等领域。拿我们公司生产的一款应用于农作物药剂喷洒的植保无人机来说,它不仅重量轻、省电,而且操作简单,10分钟就能上手。原来给水稻田喷药1天需要10多人,现在用这款无人机喷洒,2个人就能搞定。经过多年打拼,公司已拥有专利20多项,员工100多名,厂房面积20000平方米,制造车间8000多平方米,拥有4条生产流水线,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中东、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创业这些年,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无人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国家政策扶助和资金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政府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关爱,他们经常上门送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全力解决难题,很多事情的审批也做到了“最多跑一次”。2015年8月,我们作为浙中地区首家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落户金东区智能制造(无人机)产业园,成为园区第一家注册企业。在园区内,我们可以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如房租减免、资金奖励、技术补贴等。政府的优质服务给我们吃了“定心丸”,让我们能踏踏实实秉承工匠精神,一门心思推进精密制造。不过说起精密制造,我们现在特别需要高技能人才,未来也打算与母校一起合作培养人才,希望能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贡献我们企业的力量。
创业之路异常艰辛,陈灵峰却从未有过一刻想要放弃。图为陈灵峰和他的公司研制成功的植保无人机